分享

苏轼《寒食帖》浅析

时间:2014-07-25 | 来源:中国书法美术网 | 浏览:2741
苏轼《寒食帖》浅析
2011-04-26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道人,四川眉山人。宋代杰出的政治家、书画家、诗人,是一个在多方面极有成就的天才。 书法纵横奇崛、天真烂漫。他的代表作《寒食帖》。最能体现他的艺术思想,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更是苏轼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中国书法前人评析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尚意”就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书法发展到宋代,南于唐末五代的战乱,书法的文脉遭到破坏,书法资源可谓荡涤殆尽,想回到唐朝大气磅礴、法度森严的局面是不可能了,所以必须男辟蹊径。奔放的大草不适合宋人精致的生活,严谨的楷书宋人也做不到,所以“行书”成了宋人唯一的选择。行书到了宋代,于是就成了通行体,而经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的推崇,书法的尚意风气席卷两宋书坛。“尚意”的精神被确定下来,此时的革新精神,今天仍可借鉴。
        《寒食帖》是苏轼44岁时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后所作的两首五言诗,全文如下: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行书到宋代,笔法于前代有了极大的变化,书法变得不再那么精微细致,尺幅也较前代有了明显的改变,笔法、墨法、章法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寒食帖》给我们的直观印象是“墨气逼人”。如果我们再以“二王”风范来评价它,就失去了美学意义。这种点画适意,强调“信手”,正是苏轼给后世书家最大的启示。从该字帖字里行间透出的信息看,是纯粹的即兴而作,全文没有设计,全都是兴到而行,尽力为之。全文共十七行,前六行比较平行,到了是一行至十三行,感情激荡,笔墨似乎变成了呐喊的武器,汪洋恣肆,“苇”、“纸”两字末笔一垂而下,酣畅淋漓。在同类作品中不可多见,似野马脱缰,全然不顾字的本来形态,沉郁之气跃然纸上。这种情绪也如音符一样,有高潮,有回落。果然,到了十四行,作者的情绪渐渐控制下来,一直到最后一行,用“右黄州寒食二首”压住阵脚,稳定激荡的情绪。
        《寒食帖》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被评为继《兰亭序》、《祭侄稿》后的第三大行书,它体现的是一种真气,一种内心的反映。由于作者学养深厚,重视内在素质,轻视字的表面,使其成为书法创作内驱力量。苏轼曾鲜明地提出“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寒食帖》点画信手,一任自然,真正达到了他说的“点画信手烦推求”。艺术观念与艺术实践实现了高度统一,《兰亭序》、《祭侄稿》都是属于性情之作。《寒食帖》更是对失意的宣泄。从文字内容来看,诗文沉郁、悲凉。文中有旬日:“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诗人当日生活之困顿,环境之恶劣,最后又说“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给人昭示了作者报国无门,归乡无望的悲叹。也只能“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人到了“死灰吹不起”之际是最悲哀的。苏轼是在风华正茂的年龄遭贬到黄州,此后一生处在政治的风口浪尖、命寄江湖,书法也就成了他生命中宣泄诗文的最好载体。我们的“书如其人”,这是对人的内心的“真”的反映。观察古人书法,常常得出一个重要信息,作者是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书法就表现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大抵如此。苏轼文学修养极高,又兼通天文、天文、水利、酿造、饮食,是个天才式的人物,到了生命的后期,遭贬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他以特有的豁达,顺应了这一切,在儒释道中优游,在诗书画中寄托。所以书法程式化的东西,在苏轼那里全成了表情达意的工具,字字洋溢着以“我”为中心的浪漫。试想,让苏轼这样一个通晓古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大儒多了法度的羁绊,我们今天就不会看到这么令人激动的作品了。
        《 寒食帖》展现的不仅是苏轼个人的感情的超迈,在书法的继承上其实极有创造力。这一点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苏字扁化,横向取势,故显得十分大气,字形长短肥瘦一任自然,这一点是《兰亭序》的继承,尤其是行间的疏密,全是从《兰亭序》而来,在欣赏时,有人只注意苏轼的肥重,其实这一点与“二王”一脉相承,是真正的继承高妙正在于此。苏轼在书法实践上是下过苦功的,黄庭坚曾说他“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序》,故其姿媚似徐继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善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非常清晰地说出苏轼的学书历程。非是这样,就不会有这样遗貌取神的书法,这与那些学书学不像,偏要说“意临、“写意”,根本是天壤之别。所以说苏轼是最善学古人的。
        在传统的艺术行当中,书法是自从完成了文字定型的使命,通过文人的感情寄托,变成了一门抽象的艺术形式。扬雄曾说:“书,心画也。”古代文人都把书法看成表达情感、抒发胸臆的载体,在西方,文字虽然没有成为艺术,但他们有研究“笔迹”的课程,有的用于刑侦手段,这也和东方的书法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此,有人形容书法为“人类的心电图”,也是有一定道理的。900多年前,苏轼用他的内心世界就给我们展示了这么令人激荡的书法“心电图”,启迪着我们不断在艺术的海洋里淘珍拾慧。
--------摘自《书法导报》
咨询热线010-84186005
电子邮箱beseto@beseto.cn
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金三角办公区
在线反馈
  • 姓名
    邮箱
  • 内容
  • 验证码

中国书法美术网 2024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京ICP备09053549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