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公鼎》解析

时间:2014-07-25 | 来源:中国书法美术网 | 浏览:4170
《毛公鼎》解析
2011-04-26
         毛公鼎,又称毛公(厂音)鼎,周宣王(前827一前782)时青铜礼器。清道光(1821一185O)末出土于陕西岐山。咸丰二年(1852)为陈介祺购藏。宣统(1900—1911)后曾为端方、袁世凯所得。后归南京博物院,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鼎口沿下饰弦纹二周,中填重环纹,立耳高大,足兽蹄形,腹半球状。通高53.8厘米,径47.9厘米,重34.7公斤。腹依器形铭文32行,499字。
        人类在对于美的追求上各自有着不同的审美要求。因为地域和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等诸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显现出各种差异。在远古时期,社会的教育水平低下,受教育面相当窄,但人们对美的关注对美的追求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审美情趣是东方的,优雅的,表现出一种正大与崇高之美。不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之后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无不以美作为追求对象,表现出美的不同范畴。无论笔画是多么的热情奔放,线条是多么的娴静与忧雅,结构是多么的奇正攲斜,章法是多么的弥漫与疏朗,在他们之中,读者均能找到其对应的美。
        《毛公鼎》的铭文是圆浑的,优美的,其线条是坚韧雄健,笔锋多用藏锋,以追求古拙高雅之意。
        李瑞清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由于其器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看见其形式是由两块扇形的拓片组成,这种扇形的形式,本身就极具美感。铭文纪宣王任命毛公(厂 音)全权治理家国内外克勤职守,向天子负责之事及赏赐,行文格式、内容与《尚书·文侯之命》近似,文章洋洋洒洒,语重心长,再现了宣王中兴,任人唯贤的情景。李瑞清以“尚书”拟之,证明了《毛公鼎》在书法艺术史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该鼎的文字排列,看似散乱,但是隐隐中行成一种行气,在散乱的布局中要营造一种目由、自然的风格。这些看似散乱,实则理性的空间中,作者将情感和秩序进行着有机的对比,在时间与空间中找到统一。从无序,到有序,人类不知祈求了多少年,探索了多少年,等待了多少年。先民们为了让字形排列整齐,他们左揖右让,增减笔画,让线条变得平直,去掉有装饰意味的肥笔,腾出单位空间,使线条有节奏、有规律。使笔画顿挫到位,这种不懈的努力,使得追求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此铭依器形而拓,字间因形留白,或紧或松,一派天然,行文的大气磅礴,运笔的遒劲与精严,表现出一种神行之功。在秩序中形成一种情绪的律动,显示出一种理性的审美追求。线条表现出大拙、大雅、大朴,它的浑厚与凝重,使《毛公鼎》成为上古书法的典型代表。
        该鼎为浇铸类金文,相对于刀刻类金文更能表现出作者“史”创作本意,这也是我们今无看见的浇铸类金文都有很强的庙堂之气的原因。“史”是当时的专业作家和书法家,只有长期从事此道的人,才能有如此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创作出那么典雅的文章和那么精美的书法。而刀刻类金文,由于工匠们大多不是文化官员,也不是当时文化的主动掌握者,因此.在大多数刀刻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更多的野味,一种自然逸趣的存在。
        无论是庙堂之气还是野逸之味,只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便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然而,在我们把它放在西周整个金文体系中去体味,《毛公鼎》所追求的整齐与秩序感,似乎还不能满足人们对它的审美要求。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说:“铭垒体气势颇为宏大,泱泱然存周宗士之风烈,此于宣王之时代为宜。”它把艺术与西周宗主人文气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艺术有了社会的属性。金文书法的雄强之风和它所处的那个时代之气氛不正是如影随形的吗!
咨询热线010-84186005
电子邮箱beseto@beseto.cn
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金三角办公区
在线反馈
  • 姓名
    邮箱
  • 内容
  • 验证码

中国书法美术网 2024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京ICP备09053549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