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阁帖》升级版──《大观帖》

时间:2014-07-25 | 来源:中国书法美术网 | 浏览:2286
《阁帖》升级版──《大观帖》
2011-04-22
之二
        前人对《大观贴》进行过仔细的研究,指出了帖目的差异以及同一书帖在两帖中字数多寡与行款的不同。
        《大观帖》虽然任卷次、格式、内容上步趋《阁帖》,但并不墨守。针对《阁帖》的不足,《大观帖》对帖目进行了必要的抽换,卷次也依据新的编辑思路进行了调整。 这一重新排序,避免了原来的杂乱无章,在编辑体例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难看出,以徽宗君臣的艺术鉴赏力,这种抽换是必然的。尤其是主持摹刻的蔡京,一定经过厂深思熟虑,继之全力以赴。《大观帖》刻成后,徽宗又以《元祜秘阁续帖》、晋王羲之《十七帖》及唐孙过庭《书谱》与《大观帖》合为22卷,统称《大观太清楼帖》。加入的这三部帖,卷首不置帖名.仅标卷次.卷末则题写大观年款。后世许多人对《大观太清楼帖》这个新的称谓产生了误会,以为《大观太清楼帖》就是《大观帖》,这是不对的。通俗地说,《大观太清楼帖》就像是一部丛书,每部帖是可以独立的。特别是其中的《书谱》,摹刻极精,后世有单行本流传,号称“太清楼书谱”,享有盛誉──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总起来说,《大观帖》对《阁帖》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以书家的生活时代为依据,重新编排帖目的顺序。同时代的书家,进一步以职官高低分别先后。对于帝王,《大观帖》则弥补了《阁帖》混排的缺陷,先帝后王,既醒眉目,又不违礼制。二、更正了《阁帖》有关标题、官职等方面的错误,为某些书家加注了官职,统一了体例。三、删减了《阁帖》中少数不尽妥当的书帖,新增了一些内容。
        《大观帖》帖目的调整和修订大量地集中在第一至第五卷。宋曾宏父《石刻铺叙》将这些改动做了详细的对比。限于本文的体例和篇幅,这里就不罗列了。《石刻铺叙》通行的本子是清歙县鲍氏刻《知不足斋丛书》本,近年中华书局有影印本行世。
        《大观帖》第六至第十卷的帖目,仅第六卷《临川帖》后增《庾丹杨帖》一行,第九卷《外甥帖》下删去《思恋帖》,第卜卷《极热帖》下删去《冠军帖》,余则一仍《阁帖》之旧。
        《大观帖》和《阁帖》的详细帖目著录于容庚先生的《丛帖目》中,可以列比阅读。
        《大观帖》自北宋以来流传即已不多,传世残编,几乎成为孤本。今海内公家收藏有三处。故宫博物院藏有完整的第二、第四、第五卷。此三卷为明代诗人、学者王世贞旧藏,入清有乾隆间享有盛名的诗八、学者、金石家、鉴藏家和书法家翁方纲跋。故宫另有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卜等卷残本合装一册,为清杨氏海源阁旧藏,中有待人、鉴藏家和书法家崇恩跋。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六卷,为翁方纲旧藏,中有翁氏跋及评语。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归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第七卷,经清初诗人、书画家、鉴藏家宋荦、张镜菡递藏,中有与翁方纲同时的诗人、书法家王文治以及清末书画家赵世骏等人的题跋。
        此外,民国二十年(1931),神州国光社石印王世贞旧藏《大观帖》第十卷一册,惜乎原木已不知所在。
        1932年,文物出版社将上述宋拓各本一并印出,足供观瞻,名为“尺观太清楼帖宋拓真本”,堪称当今最为完善的版本。
        《大观帖》摹勒谨严,镌刻精工,论者以为在《阁帖》之上。(左上图为《大观帖》中南朝梁萧确书作刻本拓片,左图为《阁帖》中南朝粱萧确书作刻本拓片)
--------摘自《中国书画报》
咨询热线010-84186005
电子邮箱beseto@beseto.cn
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金三角办公区
在线反馈
  • 姓名
    邮箱
  • 内容
  • 验证码

中国书法美术网 2024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京ICP备09053549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