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印笔记八则

时间:2014-07-25 | 来源:中国书法美术网 | 浏览:1196
学印笔记八则
2010-09-01
学印笔记八则
        余十五学印,喜吴昌硕、齐白石诸家。长者胡孟玺告之应取法秦汉,并承黄曾樾先生为借《十钟山房印举》,当时年幼不能会心。三十以后稍稍有悟,乃知秦玺汉印,切玉镂金,穷工极变,方寸之间,形象百端,各自成佛作祖。其文字或跌宕多姿,随意而成,于变化中求统一;或绸缪正整,屈曲缜密,于统一中求变化。其文字有“以隶入印者”,隶书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打破“六书”之传统。此外,还有篆隶相杂者,部首通假者,笔画增减者,凡此种种,皆有助于对后出字入印之构思,开阔篆刻文字境域。以至今日谈印亦谓不学秦汉者则不登大雅之堂。信乎长者之言不诬也。篆刻以篆书为载体,篆书出现错误,是不可否认之缺陷,此以必先读《说文》,晓《六书》,学习篆书只有从传统篆刻作品中开阔视野,选择范本。然后专心致志临写,于熟中生巧,博采约取,熔为一炉,其所作自然而然,有典有则,妙趣横生。虽有“何曾墨守汉家文”之说,但仍不可无视篆书格律,而任意变形杜撰,令人无法识读。陈子奋教余刻印,以检篆为第一事,既可邂免篆误,又可从中借鉴传统篆法,启发创作灵感。
        “篆刻”二字望文生义,即篆书之雕刻。广义而言,凡甲骨、泉币、钟鼎、碑版、印章、砖瓦等器物上雕刻之篆书铭文皆属篆刻作品,印章仅是其中一种。用篆书刻印可称篆刻,更确切者应称篆刻印章。篆刻作品之间文字造型存在共性,以之变化入印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国印章艺术源远流长,以篆书刻印为主流,因篆书线条善于促长引短,弯曲流动,其造形能长能扁,能方能圆,生动协调于印石特定形状之中,富有装饰趣味。再者,篆法与章法、刀法之相互适应亦远远超乎其他书体。印章艺术虽有以隶书、楷书及其他文字刻印者,只能聊一格,不属篆刻印章艺术。当今,辞书中“篆刻”条目泛指雕刻印章,似不精确。所以分门别类印章艺术,阐明“篆刻”二字语词定义,即可避免诸多无谓争论。
        篆刻印章是由篆法、章法和刀法三者有机组成之造型艺术,不同风格篆刻印章,其篆法、章法各异,所刻线条质感不同,故刀法因之而异。篆法和章法为其根本,刀法同如书画之笔法,篆法和章法定稿后才能运刀如笔,以刀将其笔墨效果雕刻出来,增添其金石气韵。吴昌硕说:“余不解何谓刀法,但知凿出脑中所欲表现之字而已。”黄牧甫说:“刻印惟篆之功最难,刻则迎刃而解。余作篆凡数十纸,而奏刀乃立就。”齐白石说:“予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追求刻字之解义,不为‘摹’、‘作’、‘削’三字所害,虚掷精神。”古贤论印:“以刀笔浑融为神品,有笔无刀为妙品,有刀无笔为能品。”“印之所贵者文,若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惑也。
        书画篆刻作品系作者精神之流露,才识之结晶,行笔走刀中灵气往来,偶得意外之效,古人谓得之于“天”;殆其精彩处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然作者若无数十年切磋砥砺之功,安能到此妙手偶得境地?个中磨炼甘苦,有心人见仁见智,当能体察之。
        书画篆刻作品之格调,反映作者思想感情和文学艺术修养。故求其精者,于技法之外,必本于读书。读其所必读之书,得哲理逻辑之通达,人品道德之端方。然后才大胆大,识宏量宏,而入精善美境界。
        “篆从印入,印从篆出”,说明了篆与印二者相辅相成之关系。学篆与学印,犹如划船,务须左右双浆齐力,此为印学之不二法门。篆书进步有利于刻印演变,篆刻成就则有益于篆书提高,篆书形成风格用之刻印则有水到渠成之功,朱文与白文格调必趋统一。
        书法、篆刻艺术以线条为生命,文字之线条与造型相辅相成,线条形迹与作品风格息息相关。线条精善美,令人有入木三分之感,此非三年五载所能修成,故有一下笔便见功夫之说。倘若只图形式拆改翻新或可惊诸凡夫,一时风行却因才力不逮,易被他人套用,欲求久远流传,谈何容易?故苟能于寻常一画之中,别具筋骨风神,即可终身受用不尽矣。
        元代中期开始以叶蜡石为印材,柔而易刻,只需指腕用力,刻刀即可于印石上游刃自为,以刀代笔。从此擅长篆书者可随心尽意地自篆自刻。因其石质硬度坚、脆、柔、松不一,石质坚细宜刻秀逸工致者,石质粗松可作雄浑奇肆者,陈子奋刻印跋语:“湖广烂如泥,即作烂铜印。”点明个中道理。篆刻所用刻刀大小、刀刃厚薄及印章石质皆关乎篆刻效果。故只有懂得选用适合自己创作之印材和刀具进行篆刻、充分发挥自己技法特长,表现自己艺术风格,抒发自己思想感情,乃可创作出精善美之篆刻印章作品,此之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花押印章盛于元代,故称“元押”。形多长方,印面之上半部以正书刻姓氏,笔意胎息于魏碑,富有孩童天真之气;下半部刻八思巴文或签押符号(八思巴文原元世祖时国师八思巴制订之拼音文字)。魏碑书法不但用于“元押”,更有助于刻印之边款,故为学印系列课题之一。
咨询热线010-84186005
电子邮箱beseto@beseto.cn
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金三角办公区
在线反馈
  • 姓名
    邮箱
  • 内容
  • 验证码

中国书法美术网 2024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京ICP备09053549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