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宙碑》书法艺术赏析

时间:2014-07-25 | 来源:中国书法美术网 | 浏览:2794
《孔宙碑》书法艺术赏析
2010-09-01
《孔宙碑》书法艺术赏析
        《孔宙碑》建于东汉延熹七年(164),全称为《泰山都尉孔宙碑》。孔宙为孔子十九世孙,字秀将,系孔融之父,汉桓帝时任泰山都尉。此碑曾立于其墓前,清乾隆年间移置曲阜孔庙内。碑额,篆书,两行,“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10字。字体颇具秦篆遗意,且柔润舒展,自然流畅,属汉篆之上品。碑阴3列,列21行,刻列与碑主相关人姓名。此为分书,方厚淳朴,别有意味。康有为说:“碑阴笔意深古,昔人以为如蛰虫盘屈,深冬自卫,真善为譬者。”有额,篆书,门生故吏名5字。
        《孔宙碑》,隶书,15行,行28字。其字方整流丽,纵逸飞动,可谓之为“闲畅派”分书之代表。其用笔一丝不苟,结体严谨,姿态优美,才情横溢;横画甚长,左右开张,体态扁方,颇有法度。自被宋欧阳修《集古录》收载后,更引起后人重视。清万经《分书偶成》中云:“有《卒史》(《史晨》)之雄健而去其板重,化《韩敕》(《礼器》)之方幅而有其清真。”朱彝尊谓其:“属流丽一派,书法纵逸飞动,神趣高妙。"杨守敬认为:“八分正宗,无一字不飞动,仍无一字不规矩,视《杨孟文颂》(《石门颂》)之开合动宕不拘于格者又不同矣。然皆各极其妙,未易轩扁,纵横闲舒;中宫紧密,左张右弛;笔圆锋钝,使转道丽;隶法篆意,频发妙趣。有人说其秀润不如《曹全》,但古逸挺劲过之,又与《石门》放纵之笔有异,为汉代圆转书风碑刻代表之一。《顾氏金石记》书中对此极为推崇。有“碑与碑阴书出二手者,独是(此)碑耳,然皆隶之醇美者”的评介。此外,书中还认为此碑“字法古逸,当存分体汉石之佳者”。然而,近人张祖翼在“跋甸斋藏本”却认为,“碑与前碑,笔势似异而实同,前碑骀荡生姿,碑阴严谨合度,皆汉碑之极轨也”。张工汉隶,此虽与“顾氏”有异,但对《孔宙碑》之长处,亦是不谋而合也。
        《孔宙碑》分书,以圆笔为主,方笔为辅,用古篆笔法写成熟汉隶,为求平稳,变通点画。如“多”、“所”、“训”等字,为求趣味,以篆入书。如“致”、“懿”、“功”等字。取法《礼器》,糅以《乙瑛》,借趣《石门》,塑成《孔宙》新面目。不知书者是何等高人,对孔氏儒学思想本质如此心领神会,将其碑装点得不瘟不火,外柔内刚,骨肉匀称,形美质健,将“中庸之道”体现得淋漓尽致。细观其字,横、磔有《礼器》之势,撇、折若《乙瑛》之态,字里行间闪现着《石门》之魄。其洒脱秀美,华而不俗,开《史晨》之先河;其中放端收,内紧外松埋《曹全》之伏笔。篆额之书,笔法婉转流畅,开秦篆之新风;又与碑文分书之风和谐统一,不愧为篆书高手,正文分书只不过是顺应时代的应作而已。篆书的圆转流畅对后人影响不浅,清吴熙载、徐三庚等人篆书皆从此出。
        《孔宙碑》书法的艺术形式,首尾对称,洋洋洒洒280余字,字矩疏朗,行气通畅,章法清新醒目,笔法悠闲舒心,即在今天的艺术展厅,也不失为一幅翰墨佳作。其分书神采,主要体现在其个性特色,即“秀”、“美"、“闲”、“畅”四字。秀在笔法之“工”和刀法之“精”,笔“工”见蚕头雁尾,刀“精”见字口墨痕.;美在形态之“险”和笔力之“劲",险在扁宽之“棱形”,如“泰”、“春”、“侯”、“慕”、“熙”等字,虽都是横向倒置,且能安泰自若;“劲”在笔力绵里藏针,外柔内韧。闲在动静悠然自如,表面上每个字都形若春风杨柳,左舒右展,其实都是脚底生根,且又纵横顾盼。“畅”在行笔之“意”,行笔自然洒脱,笔锋藏露含蓄,笔画长短任“意”造“势”,大开大合,笔畅意惬。通章似乎每个字都是轻柔灵动的,其实每个字都是稳重静肃的。这就是所谓“思考事物就应当将事物放在目光中"的艺术实质。惟其“秀美闲畅”的艺术效果,所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孔宙碑》隶书,在当今以张扬个性为时尚的多元文化时代,能有如此的艺术魅力,多是沾上了“尊孔尚儒”思想文化之光。但应清楚地看到中国书法“中而不庸,张而不狂,流而不俗,华而不媚”的思想文化,始终都是“经典”艺术的理论基础。可以断言,孔氏儒学思想的“中庸之道”还在继续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以《孔宙碑》为范本临摹学习和创作借鉴可谓之为眼光高远的明智之举。
————摘自《书法导报》
咨询热线010-84186005
电子邮箱beseto@beseto.cn
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金三角办公区
在线反馈
  • 姓名
    邮箱
  • 内容
  • 验证码

中国书法美术网 2024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京ICP备09053549号
回顶部